一、抓点带面,扬起“成长”帆向成熟化迈进
授鱼不如授渔,输血更要造血。在有限的志愿服务期内,做好“传帮带”,不断提高服务地法律服务的“造血”能力,是一项长远策略。志愿律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两地牵手帮扶共建,带动培养服务地法律人才,增强发展后劲。
例如,派驻在嵊泗县的汪根波律师,作为一名从业20余年的资深合伙人律师,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为嵊泗县的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法律工作者等授课数次。汪律师结合自身丰富的从业经验,采用以案释法的方式深度解读《民法典》,促进《民法典》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谐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切实提高运用法治观念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与水平。同时,鼓励村委将《宪法》、《民法典》、《村民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列入日常学习范围,制定学习计划,并以考促学,检验学习成效。“基层法治队伍是法治建设的根基,只有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高了,优化法治环境才有希望,所以我会重点帮带相关的基层工作者。”汪律师如是说,也是其工作思路的写照。
由点拓面,进一步扩大帮扶受益面。春节过后,景宁县司法局受邀考察走访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依托省城司法资源优势,双方围绕延伸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打造畲乡人才工作室、建立法律人才帮扶机制等开展了深度对接洽谈。初步达成在景宁设立“杭天信(景宁)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合作意向,进而填补景宁民间公益法律服务力量的空白。针对两地法律服务、律师培养等结对帮扶机制的落地,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后续将推荐高精尖律师加入景宁智库人才队伍,实现两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互助双赢,推动形成法律援助事业长效发展机制。


二、教学相长,扬起“学习”帆向专业化迈进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实务操作需求,制订“订单式”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并出台月度学习计划。志愿律师,以及律师事务所委派的专家律师,根据专业特长,紧扣法律热点问题,运用专题培训、学习交流会、线上论坛等方式,重点针对服务地青年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开展指导交流。关注青年律师职业规划,分享案源开拓经验、办案经验与心得,鼓励参与论文征集、技能比武等,以学促进,激发内生动力,切实增强服务地律师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
实践出真知,现实是最好的老师,一线是最好的课堂。志愿服务的执业经历,也提升了志愿律师的基层服务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通过扩大接触群体、服务对象,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弥补知识薄弱点,驻点矛调中心,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加深社会认知,提高了交往与认知能力。
“县域基层法律服务,具有涉及人群广,行业跨度大,地域色彩浓等特点。律师既要具备‘全科医生’式服务能力,又要发挥专业特长,攻克疑难问题,学习压力明显增加。最可贵的是,让我增长了见识,各方面得到成长锻炼。”在庆元县连续两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段啸风律师有感而发。


三、惠民为本,扬起“服务”帆向实效化迈进
在后疫情时期国内经济稳健复苏的背景下,结合行业特点,各地志愿律师积极参与暖企惠民的法治体检活动。派驻在嵊泗县的汪根波律师、派驻在景宁县的鲁日芳律师、派驻在云和县的厉琼妍律师等加入服务地法律服务团。深入企业上门走访、座谈交流,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解决节后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等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尤其是春节后容易引发的合同纠纷、劳资纠纷,劳务用工法律风险防范等,对症下药开出“法治良方”。此外,借力“向企”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咨询平台及幕后律师团队,景宁县域企业享受线上法律服务“不打烊”。
助企脚步不停歇,为民服务不间断。延伸司法为民触角,畅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普法宣传保持常态化、多样化,点多面广效果好。派驻在洞头区的田英英律师、派驻在开化县的骆珂律师、派驻在仙居县的周慧青律师等赴所在地工业园区、社区、乡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创新宣传形式,寓教于乐,推动《民法典》深入社会生活,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做《民法典》的实施者和传播者,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派驻在洞头区的田英英律师、派驻在嵊泗县的汪根波律师、派驻在磐安县的张秀红律师、派驻在庆元县的段啸风律师等担任多个村法律顾问,每月按时赴联系村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治讲座等工作,并帮助调解民事纠纷、化解邻里矛盾,实现了法律服务群众“零距离”,为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一声号角起新航,志愿服务践初心。凭着“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不负人民”的法宝,乘破竹之势,扬时代强音,劈波斩浪,激浊扬清,让律师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建设浙江“重要窗口”护航添彩。





